□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这个假期打算去凌家滩看看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到盱眙的大云山汉墓瞅瞅诸侯王的奢靡生活。从南京出发,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考古游安排上。”南京市民吴先生已经定制好了全家的“五一”行程,带娃去探索一下中华文明。
近年来,文化内涵丰厚的考古旅游发展势头强劲,随着“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揭晓,以及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授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触摸中华历史与文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考古发现带火“考古游”
活灵活现的玉龙、展翅飞天的玉鹰、憨态可掬的玉人……这些玉器出自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的牌体,设计灵感之一就来源于凌家滩出土的玉双连璧。
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遗址展示区,记者看到了上述这些玉器的考古现场。在“98年29号墓”右侧一角,清晰地看见3个小小的玉人安静地躺在泥土里,旁边散落着玉环、玉牌,在墓中心位置还有一个厚度仅有2毫米的玉鹰,“这些墓葬遗址都是按照考古现场一比一还原摆放的,大家看到的玉器位置跟发掘时一模一样。”遗址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说。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颁牌仪式在武汉举行,位于马鞍山含山县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列其中。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命名了四批共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的入选,让遗址所在地引发了一波考古旅游热。
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2020年至2022年期间,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高等级祭祀礼仪遗存,成套高规格石钺和大量玉石器等。
据介绍,2017年4月以来,凌家滩遗址已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随着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颁牌,这里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考古遗址成热门目的地
“去过三星堆,到过良渚,这次来了凌家滩。这些遗址都值得反复地参观。”南京市民朱女士在上个周末自驾至凌家滩,收获颇丰。
就在近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联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长三角精品旅游线路,在凌家滩和良渚的玉器、上山的陶器、鸿山越墓的青瓷礼器里追根溯源。这条长三角“考古游”线路,整合了长三角境内遗迹遗址、博物馆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将打造成“跟着考古去探源”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
除了遗址,与文物有关的博物馆旅游也带着大家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今年1月份,江苏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西汉时期江都王刘非的王陵遗址为展示主题,多角度地展现大云山汉王陵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在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的不远处,就是大云山汉墓的遗址所在地。
近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2)提出,5年来,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达1.46亿人次。公布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开展,配套设施不断完善。46处公园建有博物馆,42处公园配置了考古工作站,54处公园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和综合办公用房。
“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在这里,公众可以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体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深入了解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
目前,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包含遗址博物馆、核心遗址展示区、生态休闲以及研学基地等六大功能区。园区内,还利用20世纪老粮站改造成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开展多种与凌家滩文化相关的手工艺制作体验项目。
“凌家滩的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24年可以建成。”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人士介绍,下一步还将围绕考古研学小镇,对遗址公园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满足游客的各类需求。
“目前,考古旅游包括城市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现场三种模式,其中考古遗址公园包括考古遗址博物馆。”文旅部门有关人士表示,考古资源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个性化要求,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沉浸式和参与式的考古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在通过互动式体验拉近考古与大众距离的同时,也要走出“挖宝”“探秘”“解密”等误区,真正把传统的“文物游”转变为“文化游”,让文物遗址“活”起来,展现考古活动和遗址、文物背后隐藏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