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金属 > 详情
京东方年报分析---买点和卖点,怎么面对吹票_全球观点
2023-04-10 19:25:56    雪球网

总结综合了各种估值方法,京东方的买点大概为1PB -4元区间。 卖点为6.5-8元 。当然不同仓位 可能会有不同的买入计划和买入仓位。

一 财报数据重点分析


(资料图片)

2023年Q4 营收457亿,环比增加大概10%。

毛利率从Q3的 2.6%提升到了Q4的 5.9%, 除去卖SES 的55亿收益,亏损相比Q3继续扩大。

最大的原因的年底的 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资产减值造成的 。年底本来就是费用支出的大头,结合面板价格和出货的企稳,面板的周期底部很明显了。

存货从 21年的278亿,下降到了22年227亿,再参看LG ,友达,群创的存货金额,都大幅下降。面板厂基本是产业链去库存的最后一环,从年报上看媒体机构报道的面板库存去化很理想,基本可以相信。进一步证明了面板的周期底部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全年430亿,低谷期 保持的很优秀。现金流充足,

资本支出持续减少,连续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覆盖资本支出。

二 京东方未来的判断

影响未来几年的京东方的主要还是LCD和OLED两块,是利润盈亏的主体来源。

先来看看京东方的营收变化

可以看到 虽然这几年面板的价格涨涨跌跌,但京东方IT和TV的市占率很明显提高的很快,2022年的价格低到了这个程度,今年TV营收相比17 18年还是大幅增长了。对应的是下个周期的到来,利润的提升幅度。

1. OLED 的未来利润

手机及其他的营收主要来源与OLED的营收增长,但随着OLED产线的折旧增加和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大幅下滑,OLED产线的利润亏损过去2年基本维持在高位,每年的基本都要亏损50亿元左右。

2005年上广电NEC,当时是中国的第一条5代线,全球比较先进的LCD产能,上广电也是和现在TCL一样 TV上下游的一体化公司,07-09年 几年也就亏了30多亿,破产了,现在的OLED也是先进产能,而且OLED的问题比当时的LCD还困难.

2007年当时 LCD还能看到未来清晰的周期盈利可能,现在的国产OLED 拿不到苹果和三星高端手机单,几乎看不到希望。

07年的 LCD的逻辑是 大额亏损,面板价格大跌,刺激新的应用出来,比如更大尺寸的TV,比如显示器,比如手机端。下面这篇文章很详细的解释了OLED 新应用消耗产能的困难。

三星显示巨资兴建8.6代OLED产线,却很可能挑错了时机》

网页链接

现在的OLED,除了手机能消耗产能,PAD和笔记本因为成本太高,和技术难度问题,无法创造新的应用来消耗大量的过剩产能,就算6代线能解决问题大量应用到了PAD和笔记本上,三星和京东方的OLED 8代线又出来,供应量又成倍上升了。

看来OLED的未来只有供给侧 淘汰掉产能才能解决问题。

天马的困难和维信诺一样,手机端的LCD和LTPS订单在大幅度减少,不上OLED只能慢慢等死,上了OLED 巨额的建设成本和亏损,可能又拖死上市公司。

天马和维信诺的困局和 JDI JOLED 夏普这样的偏科生一样,未来是越来越难。

2022年 合肥维信诺经营性现金流已经是负的了,还要200多亿的在建工程要转固,一旦转固 持股比例上升的维信诺亏损还要进一步的加大。

天马 话了400多亿的新OLED也建设了有几年了,去年才出货1000万片,新OLED线的转固后 稼动率和亏损都是问题。

京东方重庆B12,已经1-2期基本完成了,现在也还未转固,如果苹果单顺利,能消化不少产能。

柔性OLED太难了,天马和维信诺谁会先死,还是TCL 聪明,建的早一看没希望就放弃了,及时止损,先看你们打,死几家我再来投2期3期。计划到了27了,一条线可以托10年。

OLED的未来还是产能减少及其他产线破产退出和高利润苹果单的增加,相对国产其他的OLED产线京东方的优势还是非常的巨大的,供给侧的产能淘汰,无论是谁破产或者整合被收购,京东方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以前的一篇文章 简单的分析了京东方投入1500亿的OLED未来的盈利路径。

网页链接

2. LCD 的未来利润

TV未来的利润增加

1️⃣ 折旧的到期,到25年 B9 B10 南京成都熊猫线都会到期,这4条线的折旧金额加起来每年大概120亿元左右利润增量,这4条的产能很大的部分都是生产TV的,TCL和惠科的折旧也会到期一部分,具体的利润增加还要结合当时的TV价格综合评估。

2️⃣ TV市占的增加,基本从17年的20%增加到了23年25%左右,三星 LG 友达,都基本退出TV面板市场了,现在市场上就剩5个主要玩家,京东方TCL 惠科 群创彩虹。群创和彩虹基本就是保持现有产能,如果未来TV面板继续整合 ,京东方的市占高峰应该能到30-35%左右。 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3️⃣ 10代线的优势尺寸 65 75寸 未来的出货比例还会继续增加,10代线将会迎来利润收获期。以前的文章具体分析过,大家可以看看 大尺寸出货增加带来盈利高峰的逻辑。网页链接

IT未来的利润增加

随着TCL和惠科在IT方面的投入,未来的IT应该会重演TV上上演的旧故事,当然了IT的技术和定制程度比TV大的多,TCL和惠科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未来的IT 和TV一样也会是周期成长的。京东方在IT优势是客户资源,研发实力,成本优势,折旧到期。对高端高利润IT的抢占是主旋律。

新应用的利润增长

车载新应用 14寸的中控屏价格 50美元,43寸的TV面板50美元,mete的VR眼镜屏幕模组差不多也是50美元 。大家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未来的新应用的利润有多高 。

2019年,是面板的低谷期把, 京东方的笔记本毛利达到38%, 2017年至今毛利都没有低过30%,22年B8的折旧到期,23年京东方笔记本的毛利要提高不少。 大家可以看看笔记本面板的价格,TV面板 价格已经低于17年以来最低价的40%了,显示器面板已经低于17年以来最低价的20%了,而笔记本面板还是在最低价之上,定制面板的价格波动浮动是明显小很多的

京东方IT的利润靠的是早期的投入和研发,和成本优势,抢了台湾和LG不少的高价订单。未来的定制化程度更高的车载大屏和 VRAR屏幕,也会延续 笔记本的高毛率,因为定制程度更高技术难度更大,这一步京东方走到所有面板厂家的前面。

几年前京东方抢高毛利的IT和手机屏幕,还是跟随韩国和台湾。现在新需求出来后,京东方都学会抢跑了 ,走到前面来了 。 开始享受研发带来的高额利润了 。

三 京东方的估值 买点和卖点

京东方和中国其他的周期成长股一样,只要长期研究周期股和跟踪公司的基本面,没有被忽悠到相信周期变成长买在高位的,买在低位周期股起码不会带来大额的亏损。

1️⃣ PB估值法

对于周期股大部分用PB估值,以前也写过京东方PB估值的交易策略,主要依据是京东方过去10几年的PB估值规律,简单来说就是1PB买,2PB开始分批卖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网页链接

2️⃣PE股市法

如果认同面板行业还会继续增长,也认同京东方未来是周期成长股,假设未来几年的京东方利润会在200亿左右周期波动,A股周期成长股的PE一般在12-20倍左右波动,取均值大概15倍,高点3000亿左右的市值是卖点。给与一倍的盈利预期1500亿市值为买点, 对应的买点和卖点 股价大概是 3.9和7.8元 。

3️⃣席勒估值法

如果采用周期股 比较流行的席勒估值法,计算京东方的10年平均利润,

60亿*30=1800亿,对应70%的买点和150%的卖点,

对应的买点和卖点 股价大概是 3.28和7元 。

4️⃣自由现金流估值

2023年的面板价格和行情 算是面板周期底部了,2023年京东方的经营现金流为430亿,未来几年京东方经营现金流大概率会在400亿-600亿之间。

简单的自由现金流算法 为 经营现金流-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随着经营现金流的增加和资本支出的减少, 未来的京东方自由现金流应该能长期保持在100亿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00-300亿 。给与25-30倍的估值

100*25==2500亿 100*30==3000亿

三年后合理市值应介于2500~3000亿之间(取决于市场按照静态市盈率还是动态市盈率估值),能够跌至1250亿~1500亿间,可达到三年翻倍的买入标准。

对应的买点和卖点 股价大概是 3.25 -3.9和6.5 -7.8元 。

总结综合了各种估值方法,京东方的买点大概为1PB -4元区间。 卖点为6.5-8元 。当然不同仓位 可能会有不同的买入计划和买入仓位。

如果现在是0仓位 京东方,4元左右的底部都是不错的建仓好时间,如果想我一样7成左右的高仓位,4元以下我会参考我当时的总仓位和跟踪的其他个股估值情况再做出买入决策 。

四 怎样面对吹票

因为我持有大仓位的京东方,所以无论是4元,5元,6元,我都会分享我对于京东方的认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吹票,很多大v在持股的时候不停的吹票,不懂的球友不懂的持有和买入的巨大差别,而在京东方5元 6元甚至7元的时候买入,可能就会产生巨大的亏损。

老唐对这个阐述的比较深刻 ,我就转过来分享给大家。 避免大家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错误操作。

持有等于买入吗?书房里至少有数十人问过老唐。我也曾多次给出我的看法:持有≠买入,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但由于一两句评论说不清楚,所以老唐曾答应提问者,会抽空写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文近4000字,将阐述以下观点:

1)持有与买入的矛盾,一般发生在合理估值区间;

2)合理估值从来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而是一个模糊的区间;

3)价值投资的核心特征就是占便宜,是五毛买一元,是一元卖两元;

4)因此,持有≠买入。两者决策所需证据强度不同。

看完上述四句,已经拈花微笑的,不用继续往下看了。下面的段落仅是对上述四句的展开。

1)持有与买入的矛盾,一般发生在合理估值区间;

网上流传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思考是持有=买入,尤其是当你的资金量不足以影响市价的时候。

在你持有市值100元股票的瞬间,你实际就是放弃了100元现金,同样,在你买入100元股票的瞬间,你也是放弃了100元现金的持有资格,它俩之间是等价的。

因此,假设你的账户被误操作清仓了,你的正确选择是原样买回,否则你的持股逻辑是有问题的。老唐不同意此种看法。

股价明显低估区域,没有持有和买入的思想斗争,主要矛盾集中有限的钞票和满地黄金先捡哪块的问题上;明显高估区域没有买入计划,也不会产生持有和买入的思想斗争。

持有和买入的徘徊,一般发生在经历一轮涨幅后,企业进入合理估值区域后。此时是持有,是卖出,还是可以继续买入,矛盾涌现了。

2)合理估值从来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而是一个模糊的区间。

正因为持有和买入之争,多发于合理估值区域,所以,要解释这个问题,先得阐述什么是合理估值。

合理估值,由两个词组成,合理+估值,联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说当前股价下的公司总市值,基本等于该企业的内在价值。

总市值好懂,总股本×股价就是总市值。顺带解释一个过度小白的问题,有不少人问过老唐:多地上市的公司,总市值是不是各地市值加总?错!不是。多地上市的公司,总市值有多个,均为股价×总股本。

比如一个公司在大陆和香港两地上市,同时还发行的有B股。总市值≠A股股价×A股发行量+H股股价×H股发行量+B股股价×B股发行量,而是有三个:

①以A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A股股价×总股本;②以H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H股股价×总股本;③以B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B股股价×总股本。

总股本=A股发行量+H股发行量+B股发行量。当你准备购买A股时,就看①;准备购买H股时,就看②,准备购买B股时,就看③。

总市值清楚明白,是个准确数字。但内在价值就稍麻烦一点了。任何企业的内在价值都只有一个:它指的是这家企业存续期间——所能给股东创造的全部现金——的折现值。

也就是说,任何人买进一家企业,一定是预期未来这家企业能给自己带来的金钱>现在付出的金钱本利和。即便是炒股的炒家,也是在这个根基之上的衍生博弈活动,虽然很多炒家从来没想过自己究竟在买卖什么。

那么,关于内在价值,就有了三个关联概念。第一是存续期间。这个容易理解,就是这家企业从现在直到其倒闭,或者直到其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例如成为其他企业的一个业务单元);

第二是所能给股东创造的全部现金。这个现金,不是指净利润,而是即便分给股东也不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的那部分现金,即通常所言的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不是一个财务概念,财报上找不出来这个科目。它是从企业获取的现金形式净利润里,减去维持盈利能力必须的资本再投入(保养、维修、必须的更新等),然后剩下部分就是自由现金流。

净利润是否是现金形式,具备基础财务知识(例如读过《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就很容易区分。但维持盈利能力所必须的资本再投入,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利润来源、行业竞争等因素,从报表科目里是找不到的;

第三是折现值。折现值体现的是金钱的时间价值。假如我有个确定回报率为5%的项目(例如5%利率的银行存款或者国债),那么10年后100%确定到手1万元,以5%回报折现到今天(这个5%就叫折现率),其价值只有6139.13元。

如果我的确定性回报是10%,那么10年后的那1万元,在10%折现率的假设下,只能等于今天的3855.43元(手机上随便下载个复利计算器app均可计算)。

从以上三个概念的表述,我们会发现,所谓内在价值,是非常不严谨的数据,坦率说,世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出来——芒格也说,从来没见过巴菲特用计算器算过。

即便我们能够穿越到未来——假设100年后这家企业倒闭的那一天,我们也只能知道这家企业100年来,累计创造了多少自由现金流(这是唯一的、确定的数据),然而,由于每个人面对的确定性选择可能有不同,会采用不同的折现率,最终这个企业的内在价值也有不同。

更何况,我们并没有能力穿越到未来。因此,哪怕我们通通采用同样的折现率,由于我们对企业存续及发展年份的预测偏差,对该企业每年能够获取的现金利润预期偏差,对企业维持盈利能力所需资本再投入预测偏差,三个偏差叠加,差异就可能非常大,即便你非常了解该企业。

因此,无论你多么了解该企业,内在价值也只能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精确数值,哪怕是股神巴菲特或者企业CEO也不例外。先记住这个重要结论。

——说到这儿,可能有新朋友会问,如此不严谨,现金流折现法还有什么用呢?非常有用,甚至可以说是全套股神秘笈。老唐在2014年3月7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上行文谈过。今年8月还特意将此文搬来唐书房存档,没读过的朋友,强烈建议点击《漫谈现金流折现法》阅读。

3)价值投资的核心特征就是占便宜,是五毛买一元,是一元卖两元。

价值投资者购买一家公司,一定要市值“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同理投资者卖出一家公司,一定要市值“显著”高于内在价值。是的,没有便宜占,我们安坐不动,拒绝交易。

当你以相当于内在价值的市值购买股票,等于是预期自己的假设100%正确时,可以获取相当于折现率的回报。然而,大师们的经验说,投资要预留安全边际,要考虑到可能某些假设会出现偏差,并给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事件留有余地(还记得赌金者吗?)。

巴菲特曾这样举例来说明该观点:如果你认为一只股票值十块钱,那么九块五或者是九块七毛五都不要买,你要等价格比你的心理价格低很多的时候再买入。如果一座桥的载重量是一万吨,那你就不要驾驶一辆9800吨的卡车从上面经过,但是你可以安然驶过一座承重量两万吨的桥。这是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念。

这个安全边际究竟该留多少呢?按照大师们的操作习惯,如果一只股票值10块钱,一般的介入位置在4~7元之间。预留的差额,就是安全边际,是给自己“莫须有”的错误准备的。这不是个严谨的计算,只是经验观察。

纵观人类投机史,资本市场的疯狂从来不会“恰到好处的在合理位置停下”。按照大师们的认识,人们的情绪总是在过度恐惧和过度贪婪之间摇摆,就好像一个钟摆围绕着中点(合理估值)荡来荡去,因此,大师们只在别人极度恐惧时贪婪,在钟摆远离中点的时候才下手买入。

卖出同样如此。将一元钱标价一元卖出,那可不是投资者所为。投资者来到这个市场,利用人们的过度恐惧买入,同时也别放过人们的过度贪婪。在钟摆荡向另一边卖出,获取最大化利润,才对得起自己的研究时间和投入资本。

而持有则相对简单。套用欧元之父蒙代尔的一句名言:“If it is not broken, don"t fix it”。没有损坏,就不要去修它。在看不出是过度贪婪还是过度恐惧的时候,那就是it is not broken,我们don"t fix it,静静等待就好。看不见便宜占的时候,维持原样不动。

4)持有≠买入。两种决策所需证据强度不同。

在内在价值是个区间、买入需要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卖出需要显著高于内在价值的三大假设之下,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持有≠买入。

举例说明:假如某公司,根据你的考证和认识,你很大程度确定其价值大约在70~100元之间;

此时,如果市价70元,正确决策是不买。因为假如你的判断靠谱,真的价值70元,你用70元换入70元,白白亏损交易税费,浪费金钱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

而如果你的预计有少许偏差,可能真实价值是60元,你花了70元买进,在下一个傻子出现之前,你就是那个傻子——博傻,是价值投资者必须要戒掉的爱好。

若市场某甲因故着急抛出,要价40元,你的正确决策是买入。这保证了即便你判断上有少许误差,仍然有可观利润。

当买卖完成,你的40元现金已经消失了,忘掉它。你现在拥有的是价值约70~100元之间的股票,忘掉跟40有关的一切。

此时,如果某乙出价70元,你的正确决策是不卖,因为你用价值70~100元的股票,去置换70元现金,毫无意义,完全没有利用到人性的疯狂,甚至被某乙利用了你的恐惧。于是你持有。

如果某丙出价到150元以上时,你的正确决策是卖出。难点在于市场出价大于100却小于150时,这个期间,其实可卖可不卖,都有道理。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市场情绪究竟会有“多”疯狂,持有或者卖出都合理,这部分是投资中属于艺(yun)术(qi)的部分。

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70~100元,甚至从60~110元之间,我们只应持有,不应买入,持有≠买入。因为买入的要求条件,比持有的条件更高:买入必须要有便宜占,买入需要在合理估值区间的下沿再预留出安全边际。

5)例外。

也有例外,可以不用去考虑高估、低估还是合理,那就是:发现了更具性价比的投资对象。当内在价值70~100的股票,市价是50、90或是110,本应该是标准持有状态,但你确信有另一只价值100的股票,市价只有30。此时就不用考虑高估、低估或者合理了,卖掉它。

如果你理解和同意本文所说,那么你在投资领域就只剩下一门必修课了:估值。这是个日拱一卒、终身学习的领域,无论你、我还是世界知名投资大师,都在天天学习,永无止境。这门课的乐趣是,你增加的任何一点积累,都将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兑换成财富。

反之,如果无法对企业内在价值做出合理判断就贸然交易,无论是买入还是持有,永远都会心惊胆战。如同老唐仿作《采桑子》描述:心中若无价值锚,红也惊心,绿也惊心,忽闻天台跳楼声。投机好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化作股海点点萍……

$京东方A(SZ000725)$ @今日话题

#2023投资炼金季#,@投资炼金季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