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涂颖浩 每经编辑:廖丹
疫情三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改变,当岁月静好的幻象被打破,你可能会感到焦虑——原来生活还有这样的不确定性,不少人积极寻求保险保障,希望能够应对因健康、生命问题给家庭财务带来的风险。
这三年,疫情保险创新也没有离开过大众的视线:疫情初期,保险公司及时推出“新冠险”,作为赠险保障身处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此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拓展保险责任,保障范围覆盖至新冠肺炎感染风险;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创新产品从默默无闻,开始崭露头角,凭借投保便捷和保费低廉的优势,新冠隔离保险在各大平台收获流量,销量暴增,进入“热卖期”,成为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的“网红产品”。
【资料图】
热闹背后,暗流涌动。这些“网红产品”被保险代理人当作互联网“钩子”产品触达消费者,一度被监管点名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理赔纠纷问题也让保险公司深陷其中。随着防疫进入新阶段,尤其是防疫“新十条”发布后,包含新冠确诊责任的保险产品日前上演了新一轮的“下架潮”。
12月9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加快设计开发价格普惠、适宜人群广泛的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责任险种,保障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
但凡创新,都有两面性,近日,一位保险人A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疫情险。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疫情险创新能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保险人眼中的疫情险
“疫情初期,为满足‘抗疫一线’工作者的保险保障需求,保险公司及时推出‘新冠险’。此时的疫情险只针对小部分从事特定工种的特殊群体,保险责任中主要赔偿因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伤残或医疗费用支出。”
回顾三年前保险业在疫情中发挥的保障作用,A先生至今仍清晰记得所在公司为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家属赠险的情形。
据悉,赠险承保的风险主要是特定人群在防控一线中所面临的风险和相应的风险补偿,此类险种不受《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赠送保险有关行为的通知》(保监发[2015]12号)的相关限制,可以给予特定人群在防控一线的专属保护。
2020年2月12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身保险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表示,各人身保险公司为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人员、客户、员工等捐赠了大量保险保障。
银保监会还曾提到,支持各人身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疾病险、医疗险等产品中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客户取消等待期(观察期)、免赔额、定点医院等限制;支持将意外险、疾病险等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扩展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
以重疾险为例,只赔合同里约定的疾病并且要达到相应的赔付条件,新冠肺炎不在市面上任何重疾险病种列表中,无法得到赔付。据A先生称,所在公司对相关的重疾险保险产品进行责任的拓展,经医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可以列入赔付责任,有部分保险公司在原保险责任不变的基础上额外给付基本保险金额的30%左右。
随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推出了覆盖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的相关险种,也有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对原有保单的保险责任进行扩展。
A先生还称,针对新冠疫情,许多保险公司为确诊患者提供惠民服务,并对原来医疗保险的药品及诊疗项目、就诊医院等级及住院等方面的限制予以取消。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死亡率,寿险产品也取消了等待期,这意味着身故的被保险人家属可以豁免等待期约定而得到相应的理赔。
谈及疫情险,A先生坦言,给市场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还属“隔离险”。
疫情初期,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为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禁止保险公司开发专属新冠肺炎保险此类单一责任产品,防止出现以疫情为营销噱头炒作保险产品。
不过,一种“隔离险”依然如期而至,并走向了爆红之路。
新冠疫情暴发后,很多保险公司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在承担意外责任的同时,扩展承保新冠病毒导致的保险事故,其中也包括了因新冠肺炎防控政策而强制隔离的津贴,故被消费者俗称为“隔离险”。
A先生回忆称,早在2020年,市场已出现探索承保隔离风险的保险产品。该产品投放初期,由于市场上同类产品数量还不多,且全国疫情尚处稳定阶段,赔付案例较少,因此,新冠隔离保险还未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早期不温不火的隔离险,为何日渐受到了保险公司的青睐?据A先生分析,此时,大部分涉及新冠肺炎的保险产品也并未承保因隔离所带来的损失风险。但是包含隔离风险的产品常常被保险代理人当作互联网“钩子”产品触达消费者,且赔付率不高,保险公司内部也比较推崇此类产品创新,而后,多家保险机构相继推出类似产品。
截图来源:东方证券研报
随着疫情的发展,国内面临较高的疫情输入风险,而且个别地区疫情反复,各地政府和防疫部门迅速采取封控等措施控制疫情。在疫情波动的背景下,隔离风险迅速增加。为贴近热点和满足市场需求,保险公司纷纷上线并大力推广新冠隔离保险。
A先生告诉记者,凭借投保便捷和保费低廉的优势,新冠隔离保险在各大平台收获流量,销量暴增,进入“热卖期”,成为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的“网红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内获得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相关产品的月均投保多达数万件。此外,隔离险在坐飞机、高铁等“场景化”扩展下,也迎合了当时保险消费者较为普遍的保障需求。
到了2022年初,在确诊人数增加、防控措施趋严、赔付率走高、监管收紧和舆情压力下,新冠隔离保险出现“下架潮”。A先生表示,此后部分产品经过调整后重新上线,但也有较多产品仅保留部分销售渠道或宣布停售。
2022年上半年,监管曾点名隔离险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对产品开发设计不合理、销售误导、无故拒赔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保险公司责任。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的《关于2022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称,2022年第二季度,财产保险公司涉及新冠疫情隔离相关保险等财产险其他保险纠纷投诉2434件,占比24.22%。
新一轮“下架潮”上演
2022年,大部分疫情险取消了隔离津贴责任,仅理赔新冠确诊,并且缩短保障期限,保障范围比下架前的产品有了明显缩水。
不过,随着防疫进入新阶段,尤其是防疫“新十条”发布后,多家保险公司对原有的新冠保险产品进行调整,对包含新冠确诊责任的保险产品采取了紧急下架的调整处理。
“此轮下架的基本上是保障确诊责任的特定产品。”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某互联网保险平台上多款疫情险已停售
此番下架的疫情险,与年初热销的隔离险有何区别?慧择保险经纪首席产品官王寅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区别在于理赔触发点的不同,年初热销的隔离险大多以“被保险人因为途经中高风险地区或被确认为密切接触者而被强制隔离的,可获得每日一定金额的隔离津贴赔付”。现在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当下的疫情险按更严格的理赔条款来赔付。
“我的核酸阳了,保险可以理赔吗?”随着一些地区阳性感染人员数量增多,不少购买过疫情险的保险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疑问,如保险消费者小张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已经多次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尝试报案,但人工客服一直难以接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这一波疫情险产品的下架,市面上承保新冠相关责任的保险产品越来越少,只有一些保障重症、危重症、传染病(含新冠)身故、传染病(含新冠)住院津贴和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保险产品,理赔触发门槛也更为谨慎。
以支付宝中的“疫安心·防疫保(含新冠)”为例,该产品包括两部分责任,一是新冠重症/危重症住院津贴,保额为10万元,被保险人在15天等待期满后,因确诊新冠肺炎且按照确诊时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达到重型或危重型,在险企认可的医院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住院治疗的,可以提交资料申请,审核通过将一次性给付10万元;第二个责任是传染病(含新冠)住院(含方舱)津贴,100元/天。该产品保费为29元/年,等待期为15天。
另外一些综合意外险产品如腾讯微保的“护身福·成人综合意外险”,除意外身故、意外医疗等传统意外责任外,可选特定传染病身故、特定传染病住院津贴,其中,身故最高有50万元保额,住院津贴最高则为150元/天,等待期为30天。
理赔材料让消费者犯了难
“我抗原阳性,为什么不能获得理赔?”近日,这样的理赔投诉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一位消费者投诉称,“目前本人处在新冠感染状态,抗原呈阳性,因此联系保险公司理赔,但是客服以抗原和核酸检测阳性不能作为确诊理赔材料为由拒绝赔付。”
“在理赔流程中,保险公司需要消费者去医院开立相关证明材料。”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疫情险理赔材料而言,抗原和核酸无法认定理赔材料的真实性,且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也无法区分轻重型。从一般保险的理赔来说,毕竟赔付金额要上千元钱,需要客户提供二级及以上医院就医记录和发票,是保险行业的惯例。
记者查阅的一款疫情险确诊责任条款显示,保险期间内,过等待期后,被保险人经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确诊初次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保险公司按比例给付保险金。临床分型和赔付比例为:轻型赔付10%,普通型赔付30%,重型赔付80%,危重型赔付100%。以确诊保险金1万元计算,对应轻症赔付金额为1000元。
记者向保险公司咨询“防疫险确诊责任所需理赔材料”,对方客服人员表示,需提供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诊断证明;确诊除新冠肺炎(轻型)之外的(即普通型、重型、危重型),还需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影像学等诊疗资料。
只要有足够的材料,理赔处理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一位第三方销售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理赔难”的问题还可能存在一些情况,核酸呈阳性的消费者数量太多,保险公司客服人员也因感染导致的到岗率不足,致使服务能力跟不上。
“我都发烧好几天了,不过大概率属于无症状,就不折腾了(理赔报案)。”保险消费者小R在与记者交流时坦言,自己虽然买了疫情险,但感觉症状应该较轻,如果去医院还要排队,于是选择居家休息养病。目前,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极少发展为重症的情况,已得到广泛的知晓和认同。
王寅告诉记者,虽然新冠确诊的病例很多,确诊责任的疫情险可能赔付率会比较高,但是未必大多数都是重型和危重型,其实只承保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身故、住院津贴等责任,真正的赔付风险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有保险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符合条件的肯定会赔付”,目前相关产品已经赔付了几十万单。
业内人士建议,保险公司除了应赔尽赔,还应当在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保险公司在尽快处理理赔的同时也要做好客户安抚,如果处理得好,可能有些保险公司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对于行业来说也能够树立一个比较好的形象。”
“无论是病毒的变异还是防疫政策的变化,在保险公司设计产品之时都是无法预见的。”徐昱琛建议,保险公司应与消费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从服务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微信或者短信等形式,主动告知消费者保障对应的保险责任、理赔条件、申请材料,以及材料如何准备等等,能够降低对于人力的要求。
“阳康”们到底能不能投保
随着这一轮疫情险下架,市场上仍能正常购买的与新冠相关的保险产品只剩下寥寥几款。一些消费者会有这样的疑惑,得过新冠以后是不是就买不了保险了?
王寅表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有的人没有任何症状、有的人仅有轻微的类似感冒的临床表现,还有一些抵抗力较弱或合并了基础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重症肺炎的症状。能否投保需要结合具体症状和想投保险种的健康告知、核保规则等综合来看。
以百万医疗和重疾险为例,新冠可能会涉及到的健康告知项主要有近两年的住院史、检查结果异常史(血液、胸部平片、胸部CT)、近1年的胸闷/胸痛/喘息/呼吸困难症状、既往呼吸衰竭史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投保某平台上一款热销的百万医疗险,选择健康告知需要评估的疾病为“肺炎”,随后进行智能核保,选择“目前已治愈”后即可正常投保。
王寅称,即使涉及健康告知问题,也可以尝试进行智能核保或人工核保,有些保司的智能核保规则并未特别关注该疾病,仅作为肺炎的一种进行核保评估,只要已痊愈满3个月或半年,无呼吸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均有可能标体通过;即使智能核保无对应选项,也可提供就诊资料和复诊复查资料进行人工核保,并非完全没有通过的机会。
据悉,对于投保终身寿险,核保尺度一般较为宽松,只要没有出现过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情况,通常都不影响投保,客户可根据自身症状对照产品的健康告知判断是否有涉及;而如果想投保意外险,因意外险产品大部分都没有健康告知或者健康告知仅询问癌症、脑出血、心梗、尿毒症等严重疾病,既往新冠病史通常不会影响投保。
保险专家曾指出,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定期寿险产品,以覆盖一般重大疾病和身故风险,再补充购买报销型的医疗险,就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约定赔付。
徐昱琛建议,买保险更应未雨绸缪。比如由于新冠引发ICU抢救、并发症导致的比较高额的抢救费用,医疗险可以报销;如果不幸导致失能或者身体瘫痪等比较严重的后遗症,如果触发重疾的,那么由重疾险赔付;如果不幸导致身故,有定期寿险的可以赔付。
疫情险前路在何方
王寅认为,从防疫常态化看,疫情相关的风险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未来疫情险的开发设计,其承保风险将降低投机性、提升可保性;根据保险的基本原理,可承保风险一般应具有一定条件:少数被保险人出险,且被保险人因此遭受的损失较大,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风险分散的作用。
A先生称,在疫情后期,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减轻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积极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在政府引导下,2022年5月,中国人保与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推出“朝阳区服务型企业疫情防控保险”,为因确诊病例或密切接触者接触导致区级及以上政府要求关停的餐饮、零售等服务型企业员工可能面临的停薪风险提供基础保险保障。
12月9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加快设计开发价格普惠、适宜人群广泛的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责任险种,保障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
落实上述政策要求,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向参保人赠送新冠病毒保障责任,根据保障方案,在保障期内被二级(含)及以上公立医院或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法定传染病诊治定点医院确诊为新冠病毒传染病重型或危重型的,保险人一次性给付保险金2万元。
随着疫情防控全面转入新常态,保险公司在服务方面的举措亦值得关注。如平安健康管理服务提供7*24免费在线防疫咨询,全力保障防疫物资与基础药品供应,并开展“科学防疫”云端直播等;太保寿险下的太医管家推出“发热门诊”快速通道,对居家患者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并开具处方送药上门,进一步升级用户的新冠咨询、诊疗渠道……
每日经济新闻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